惜月看了看马车外面高大的烟囱和滚滚黑烟,佩服道:“皇上能在这些年就把这里发展成这样,冶炼厂的产出都已经这么吓人了,连铁轨火车都能做出来了吗?”
周喻也看了眼外面的情况,道:“经过几次技术升级后一开始只是勉强够用,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撑着建立了这条矿铁专用的运输铁路又冶炼厂的工艺设备升级之后,现在产量的确已经不小。”
“可就算是这样这里出产的钢铁也还是不够用的,只能说你们现在看见的这些都只是为了以后真正的工业化在打基础而已。”
话是这么说,但李惜月和李香凝其实并不是特别能够理解这里面的各种东西,毕竟连火车都能弄出来了,蒸汽机都有了,在她们看来不就已经是踏入现代文明了吗,但情况其实并非这样。
不过周喻没有在这一点上说得太多,话题一转就给两人说起了以后的情况。
“现在朝廷已经在准备建设一个更大的工业区,等到那个地方的矿冶开始投产运作,用不了多久钢铁产量就能翻出几倍,到那个时候差不多每年的钢铁产量也就算够用了。”
周喻摇摇头:“大明太大了,就算举国之力建设好现在这个地方也根本做不到辐射全国,真正开始工业化变革现在大明还没有做好准备,在朕看来走到那一步起码还需要二十年时间才能算是真正走进了工业革命。”
李香凝有些意外:“二十年?”
倒是李惜月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皇上的意思是举国范围内?”
“嗯。”周喻微微点头,道:“现在的大明只能建设起三个工业圈,第一个就是这里,第二个在辽东,第三个就是江浙一带,而想要建设第四个需要耗费的力气哪怕是现在的朝廷都有些吃不消,而三个工业区也无法辐射整个大明,在不能影响大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就需要时间来积累。”
“最重要的积累就是人和技术,想要发展任何情况都无法脱离人的。”
人不够,人才不够。
如今的大明人口总计约一亿人,但几年前存在于记载的也就六千多万。
人口和人丁的不分、实丁和虚丁的不分,导致好像大明从立国到现在人口一直没有变化。
再加上为了逃避赋税和徭役,百姓、地主、士绅、地方官僚等也都有隐藏丁口的情况出现,所以人口数量不见增长也不奇怪,毕竟丁口多了各层各级都得多交税。
很多府县里人口增加几倍其实很常见,但往上报到布政司这一级人口又突然就变成了原来的数量,而且为了不麻烦所以各级别沿用上一年数据情况也很平常,一用就是这么多年。
就好比会稽一地,记录上只有六万两千,但事实上没有记录的人是有记录的三倍以上,只是会稽富庶不能作为标准,但其他地方多少也有类似的情况。
记录上不存在但不代表这么多人就没有生活在大明的土地上,而随着土豆番薯还有新的作物玉米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严查严打才让现在登记入册的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变多,但现在记录的也还不是真正的实树,具体的人口数量恐怕还要更多。
而且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很多地方儿童老人没有成亲的女人基本都不会记录在其中,要是算进来那人口数量基本才是比较实际的数字了。
但这一切都在逐渐的改变,被杀被抄家的人多了,地主士绅也不敢再进行隐瞒,毕竟举报制度就让这个阶层内部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在一个最贪婪的阶级中埋下一颗钉子,谁敢再隐瞒丁口便是抄家灭族,这种情况自然会让他们老老实实。
朝廷这些年来也一直都在丈量土地,自然而然的便又会挖出一些在种地却又没有入籍之人。
这也导致这些年里大明的土地上好像忽然就多出了无数的人,但这又能怎么样,不过也就是能够让大明每年的税收多一些,把原本就有的税收潜力给发挥出来,难道还真能把这些人投入到建设中去?
这些人以前只是为了避免交税和也徭役才被隐瞒,不代表他们没有在大明这个精密的机器中承担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责任,最多最多也就是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问题,只有逐步调整合理安排才能将大明的生产力给全部迸发出来。
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时间但确实不需要用到二十年这么久,可二十年时间的积累不是停步不前,而是完成举国工业革命的时间,进步和发展是一刻都不会停留的。
车队离开了最靠近工业区的地方,空气好像一下就变好了很多,关闭的马车也打开了车窗,在看向马车外就连世界都好像耀眼了很多。
而就在道路的尽头,一座不亚于新秦的新城池耸立,还没进城道路两边就已经是非常热闹,街道宽阔平整,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