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请凌新月到会客区坐下。
这次不用他说,就已经有小厮端上一盏热茶来。
老于请凌新月稍坐,自己转身去了一会儿,又步履匆匆地回来。
他将一个木盒子慎重地放在桌子上。
“凌老板托我找的东西,幸不辱命。”
木匣子四四方方,应该是在制作的时候表面只上了一层桐油。
经过多年的存放、磨损,表面已经发黑了,可见明显木纹。
凌新月做生意这么久,也涉猎了一些过去不懂的知识领域。
她大略看了一眼匣子上的木纹,便知用的是便宜的松木。
想来,收藏匣子的人家日子并不怎么富裕。
老于眼含期盼地催促道,“凌老板,快打开看看吧。”
凌新月这才放下茶杯,伸手打开了木匣子。
匣子盖是推拉式的。
伴随着木头摩擦发出的声音,显露出里面藏着的东西。
是一本书。
一本边角略微卷曲发黄的旧书。
百草录,书皮上手写的字迹瘦而有力。
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宁折不屈的感觉。
凌新月蹙眉,问老于,“这么旧的书,该不会我一碰就成碎片吧?”
老于连忙保证道,“不会的,这本书我在请人鉴定时已经摸过了。”
“古董书就是这样,流落民间谁知道它们遭遇了什么?”
“说不定几经转手,保存的人又不甚精心,就会变成这样。”
“所以也就是看着旧了点。”
“拿起来翻看,结实着呐,完全不碍事!”
凌新月轻叹一声。
也不知是为这本书的命运,还是为自己这个买主。
她拿起书册,小心地翻看起来。
这是一本古代药书的原本。
上面记录了许多药材,配有手绘的图像和文字解说。
据说当年巫医当道,编纂这本书的人因为追求自己的真理,而被同行排挤。
当时的百姓也不肯接纳他这样的医者。
就算有好心的书局老板,同意为他少量刊印了这本书。
但结果如书局老板所料,这本书并不受人重视。
在这本药书作者去世之后,他的书更是渐渐被人遗忘。
没有升值空间的东西,试问,又有几个人会用心珍藏呢?
随着时光的尘埃辗转百余年后。
这本书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就连曾经刊印出的几十册都很难再找到了。
凌新月是在跟明先生闲聊时,从老人家口中得知这本书的故事。
当时明先生不无遗憾地叹道,“可惜了。”
“老夫还一直想看看这本书。”
“可惜总没能找到,再加上后来这些年也忙。”
“就没再坚持请人寻找。”
凌新月当时听过就记在心里。
明先生对她有恩,奈何老人家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求。
唯独这本失传已久的药书,成了凌新月报答他的契机。
今年夏天时,老于就受凌新月之托寻书。
找到客人所需要的东西,并且促成买卖。
这是他所擅长的。
只是凌新月委托他找的这本书着实难寻。
老于着实是费了很大的功夫。
他用遍了自己十多年来积攒的人脉圈子。
遍寻各处,眼看快到年末了,总算才有了回音。
凌新月翻看了几页,发现跟明先生描述的特征都能对上。
她问老于,“你已经找识货的人看过了?”
“确定是真的原本?”
老于说,“确定,真的比那真金白银还真!”
“我找了五个专鉴定书画的老先生,三个书局老板。”
“还千方百计托人,找到了一位爱好收藏古书的世家文人。”
“他们都说,这本书没有任何做旧的痕迹。”
“按纸张和上面墨迹的推算,至少是百年前之物。”
凌新月点头道,“行吧,不管是不是传说中那本。”
“至少也是本古药书了。”
“值得让它去到真正喜欢它的人身边。”
之前因为凌新月自己吃下卿月草,引得打通经脉瘀滞。
这件事她隐瞒了明先生,害的老人家苦思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