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强带凌新月参观了一圈,看她神色还算满意,遂笑着说,
“这屋子我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是亲自检查过的。”
“房梁和地基、还有这四面墙,保证都牢固得很。”
“屋顶全部翻新,灶台也加固了一遍。”
“往后啊,再有人气儿、热气儿熏着,能用好些年头呢。”
“豆腐坊交到下一辈人手里都不成问题!”
凌新月浅笑,说,“我倒是没考虑这么多。”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可不一定像我一样,愿意开豆腐坊啊。”
“不过这房子能这么顺利用起来,还多亏张工。”
“今儿我就跟您把剩下的一半工钱都结了吧。”
凌新月早就准备了两只布袋。
一只鼓鼓囊囊,里面装满了铜钱。
另外一只,只有半袋子,但沉甸甸拿起来费劲,都是银子。
“都在这儿了,张工坐下来,慢慢点清楚了。”
因为张宏强的工队从来不收银票,只收现成的银钱。
凌新月只得提前一日算准了,去城里的票号兑出铜钱和银子来。
银子只需整个儿称了重量即可。
但铜钱就有些麻烦了,因为有些钱币流通就了,表面难免积存污垢。
还要考虑磨损等问题。
称重量必定是不准确的,还得靠人手一个一个数过去。
张宏强从自家拿了称,还特意喊了两个工队的匠人兄弟来。
当着凌新月面称过银子,确认无误。
然后才把铜钱倒在灶台上,就这灶台,开始认真数了起来。
凌新月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
发现这三人应该是经常这么配合着数钱。
点起铜钱来,三人依次过手,相当于连续数了三遍。
他们这么做,好处有二。
一来,数三次,确保计数不会出错。
二来,就是显示公平透明。
经三人之手,当面点清。
包括张宏强这个带队的“老板”在内,在大家分钱之前,谁也别想从这些钱中多贪一个子儿。
凌新月看的有些受教,原来这就是张家村建筑队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首先,建筑队用的工人都是本村几个中青年壮劳力。
选人的前提,是为了大家都能卖力气。
保证出工出力,不需要其他人迁就个别干不动活的人。
因此,分钱的时候就能尽可能保证公平了。
又因为分钱是公平的,这样在干活的时候,工匠们也会互相监督。
为了能在工期结束后尽快拿到工钱,也没有谁会刻意磨洋工、拖时间。
凌新月想到张宏强当初言明,从不给主家包揽采购材料的活儿。
如今越发觉得,他这么做很有道理。
采购是很多人眼中的“肥差”,很少有人能抵挡住其中的诱惑。
但这么做就会让工队内部的收入变得不透明,并且不平衡。
到时候工匠们之间免不了猜忌争执,大家难以齐心协力的干活。
倒不如像现在这样,只收工钱,不问其他。
简单朴素的办法,对于古代乡村的建筑队而言,正好合适。
张宏强等三人连续数了两遍铜板,相互点头,都露出轻松的笑容。
这笔工钱可不少呢。
拿到手就算年底不接活,过个肥年后还能攒下一些。
张宏强满面笑容地看着凌新月,“凌老板真是个爽快人。”
“当初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一个子儿不少。”
“真是多谢凌老板了。”
凌新月道,“这都是应该的,你们盖的房子我满意。”
“这豆腐坊也都尽心帮我弄的妥当,省了我不少事。”
“应该是我跟你们说感谢。”
张宏强感受到了尊重,拱了拱手以示回礼。
“不瞒凌老板,兄弟们已经都在我家等着分钱了,我得赶紧回去。”
凌新月笑道,“这可是喜事儿,那我就不留你们了。”
接连下了好几日的雨,张家村一下子跨进了清冷的时节。
秋季连阴雨天大家都懒怠出门。
人们偶尔在路上遇见,谁不说一声“冷啊”。
凌新月提早就准备好了全家换季的衣裳。
崽子们原有的秋冬